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
整理:中关村外国语学校 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09-08-19
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和劝说,全当耳边风,而且不分是非地一概反对,还经常强词夺理,专门与人唱反调,甚至逃课或离家出走。如果老师和家长加以批评或处罚,他们的情绪就会更加对立。在课堂上,他们故意讲俏皮话,做小动作,提一些怪题刁难老师。还有的可表现为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、不信任的反向思考,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,大喝其彩等等。
每个孩子到了初中时期,都会变得特别叛逆,我们谈谈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:
第一,由于青少年正处于“心理断乳期”,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,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。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“小孩”,要求以成人自居,为了表现自已的“非凡”,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。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已的独立存在,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、方法来确立“自我”与外界对立的情感。
第二,是客观方面的因素。家庭不良教养方式,使子女心理崎形发展,如孩子的自尊心过强、挫折的耐受力差,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家庭因素。学校和老师教育方法不当,方法粗暴,奖罚不明,歧视学生,不能一视同仁等,长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理,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。例如曾有一位中学生,因为怨恨自己的语文老师,天天把老师的自行车的气门芯拔掉,最后被老师发现。经过了解这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中等,比较好动,上课时有时要说闲话,起初经常受到老师的点名批评,最后发展到常被罚他站在教室外。这名学生就以拔老师的气门芯来发泄对老师的不满。分析这位学生的行为,一方面是他正处于青春期,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对他人的批评十分敏感,易产生逆反心理;但更主要的是这位老师的粗暴的教育方法,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。
第三,青少年本身情绪不稳定,思考问题好走极端,做事也好冲动,缺乏人生知识和社会经验,对周围的事物难以全面、客观、冷静地去认识、分析、看待,从而对某些没有满足自身心愿的事产生反感情绪,以致反其道而行之。
家长学校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