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关村外国语学校 中关村外国语学校

导航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校园生活 > > 正文内容

智慧点亮绿色路,创新驱动生态行 ——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系列

作者:zgcschool 来源:未知点击数: 发布时间:2025-07-05
 

为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,进一步落实《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“十四五”行动方案》的相关要求,推动海淀区生态环境教育的广泛普及,增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,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将校园打造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主阵地,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
 

海淀区生态文明教育围绕“绿色情怀、绿色智慧、绿色担当”三大维度,设立了11个二级指标,对区内中小学生进行素养测评。学校组织非毕业年级学生参与了此次测评,并基于前测结果,围绕这三大维度开展多层次、多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。其中,初中部、高中部、国际部聚焦“绿色情怀、绿色智慧、绿色担当”协同发力,通过课程建设、实践活动、校园文化和家校协同等方式,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本篇章将重点围绕“绿色智慧”主题展开详细解读。

 

“绿色智慧”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维度之一,包含三项测评指标:

 

1. 自主发展能力(学习主动性、学习习惯、学习方法、元认知)

2. 共情合作能力(共情能力、协作能力、沟通能力)

3. 可持续思维(系统性思维、批判性思维、创新思维、问题解决)

 

 

基于此框架,学校对初中部、高中部、国际部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,从以上指标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分类呈现。

 

01

自主发展能力

 

此项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态实践中的自主探究、反思与成长,涵盖学习主动性、良好学习习惯、有效学习方法及元认知能力。

 

《观察植物的一生》项目式学习(初中部):

 

学生通过为期12周的植物生长观察、数据记录与对比实验设计,最终以生长曲线图分析生长规律。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与自主学习习惯,其元认知能力亦得到显著提升。

 

 

地理学科 “走向人地协调”研究课(高中部)与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(初中部):

 

地理研究课上,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,强化问题驱动学习与元认知能力;在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中,学生通过模拟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验,结合数据分析低碳出行意义,进一步提升科学思维。

 

 

家乡摄影展与“我的春天”绘画活动(初中部):  

 

学生自主拍摄生态主题照片并撰写说明,锻炼观察力与表达力;通过艺术创作深化对生态问题的主动思考,强化自主探究能力。

 

 

科学探究、跨学科实践与创意表达的三维融合,使学生亲历“计划—执行—反思”的完整认知过程,将生态意识内化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。  

 

 

02

共情合作能力

 

此项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态行动中的社会理解力与团队协作力,涵盖共情能力、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。

 

社区环境维护志愿服务(初中部):

 

学生在清理社区垃圾、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的过程中,需与社区成员密切沟通协作。此类服务实践既培养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,也通过宣传互动显著提升了沟通技巧。

 

 

江南研学(初中部):

 

学生团队通过探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、拙政园等场所并共同完成文化生态调研,在历史反思与生态体验中深化了集体共情,研学任务要求的小组合作也强化了分工协作能力。  

 

 

跳蚤市集(高中部):

 

学生通过闲置物品交易倡导资源循环理念,在定价协商与理念宣传中有效提升了共情与沟通能力。同时,每个摊位的运营管理均需团队协作,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意识。

 

 

“共享单车”公开课与“垃圾分类”主题班会(国际部):

 

在“共享单车”公开课上,学生分组讨论绿色出行方案,锻炼了批判性表达与团队沟通能力。“垃圾分类”主题班会上,学生通过互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,培养了共情能力与倡导能力。

 

 

这些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服务、团队研学、公益倡导等形式,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入理解他人需求(共情)、实践高效分工协作(协作)、学习精准传递理念(沟通),将生态教育转化为“人际共情-团队合力-社会参与”的成长闭环,培养出兼具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行动力的新时代公民。

 

 

03

可持续思维

 

此项能力侧重引导学生以全局视角分析生态问题,涵盖系统性思维、批判性思维、创新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。

 

圆明园研学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调研(高中部):

 

在圆明园研学中,学生结合历史兴衰对生态破坏进行反思,培养了系统性思维与历史责任感。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调研中,学生从生物武器视角分析战争对生态的破坏,展开深刻的批判性思考。  

 

 

“神奇三月”主题活动(初中部)与躬耕社种植活动(高中部):

 

初中部学生通过种植果树、记录多肉植物生长观察日记等活动,融合科学探究与生态创新思维。高中部学生参与躬耕社种植实践,从选址、建造到种植、收获全过程,分析种植园从微观到宏观的生态链,锻炼了系统性思维。

 

 

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》家长讲座(初中部)与《大自然的护肤品》专家讲座(国际部):

 

初中部邀请家长学生从政策层面思考绿色城市建设的系统性路径。国际部邀请专家,将生态知识与生活实践相链接,启发学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。

 

 

 

通过三大维度的实践探索,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了“自主发展—共情合作—可持续思维”的育人闭环:以科学探究(如植物观察、化学实验)培养独立思考能力;以团队实践(如社区服务、研学调研)强化社会责任意识;以系统分析(如生态链研究、政策研讨)提升问题解决能力。

 

在“绿色智慧”培育方面,学生已展现出三大转变: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,从个体学习走向协作创新,从碎片认知升华为系统思考。未来,我们将持续优化“学科融合—实践体验—反思提升”的教育路径,通过开发校本课程、建设生态实验室、深化家校社联动,让绿色智慧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终身能力和价值追求,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栋梁之才。

 

 

 

文案:陈晓飞

审核:郑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