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堂反思
作者:语文组李吟九 来源:未知点击数:
次发布时间:2014-09-23
端正态度 提高认识 遥相呼应 助力教学
提到课堂反思,一开始总觉得有些抵制,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,对它还有很大的偏见!认为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质疑和挑战,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亵渎,对自己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羞辱-----只因为是“反思”!因此每次写反思都成为一种负担,如果不是要求备课环节的完整,是不大会重视反思的。教学反思的内容自然是言之无文,对教学基本上没有帮助。
直到有一次课上完之后,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对教学有很大的启发,尤其是一些重难点的突破上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!我把在课堂上让自己思路扩展,让学生兴趣大大激发的地方记录了下来,有时两个班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,达到的了不同的教学效果,更需要我记录下来。
我很赞同一些同行对教学反思的看法——“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、再思考,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,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,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。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。”
在我的教学过程中,我还有一个尝试——“教学设想”与“教学反思”的遥相呼应,我觉得这样的备课对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“教学设想”我一般是写在教案之前,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,对课文内容的思路的梳理,对教法的设计都包含在其中。
比如在《拿来主义》我把课文的思路先做了梳理和分析:破——闭关主义、送去主义;立——送去主义。送去主义的危害——“讨”,“讨”的结果——“抛来”和“抛给”,“抛给”的结果——“送来”;(此时)立——“拿来主义”;“拿来主义”的要旨——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;错误态度——孱头;昏蛋;废物;“拿来主义”的方法——占有,挑选,创新。
在教学反思中我这样总结:理清思路,点拨内容间的关联是理解全文的关键。联系当时发生的政治事件为剖析作者的思想奠定了基础。
写作背景的理解也放在教学设想中,先让教师自己吃透教材,让自己化身为作者,挖掘教材浅层和深层的含义,用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入文章之中,文章不再是作者一人表达观点,而是作者中有我,我讲解中不忘作者,尽可能让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。
在做了教学设计的准备之后,上课时就觉得异常轻松,课堂真正地掌控在我手中。
在《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》的教学设想中,我主要设计了“引言”部分和“扩展”部分。引言中我分析了辛弃疾的三重身份——仕金官员的后代;参加过农民起义军;他还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。这些其实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,因此它不可能受到重用,辛弃疾内心的愤懑之情不言自明了!“诗言志”之“志”
也已让学生了然于胸了!同时,在这首词中有一句“把栏杆拍遍”,其实是受到南北朝诗人鲍照《拟行路难 其六》中“对案不能食,拔剑击柱长叹息”,以及在鲍照之后李白的《行路难 其一》中有类似的“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击柱长叹息”等的影响。这两首诗的补充让学生开拓了视野,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诗词内容,更重要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在表达情感时有一些承继性,对日后古诗鉴赏积累了一些常识。
在教学反思中我做了如下思考:词人本是武人,武人的本色是文人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。辛弃疾“把栏杆拍遍”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遍,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。这是辛弃疾的痛苦、矛盾、愤懑之情的外化,更是喊出了一代代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最强音。
在《张衡传》的教学设想中,我先对文内容做了一个总述: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、科学、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,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,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,又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。然后针对本文的传记特点做了一点说明——评传,既记叙人物的事迹,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、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、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。特意做出注脚把本传记和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作比较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课文的体裁、文本特点、人物思想及对人类的贡献有了大致把握。接下来的学习就变得轻松了。
教学反思中我这样写到:
(1)有学生了解的张衡引入课文学习,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;
(2)讲课时设计的两个问题对解读文章很有帮助,如命题作文《张衡传》该如何布局行文;说明文《候风地动仪》应该用什么样的顺序介绍?(幻灯片中展示出候风地动仪的图片以作参考)
在《哈姆雷特》一课的教学反思中,我做了如下记录:理清人物关系(这是所有戏剧欣赏理应具备的前提);设计质量较高的问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,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;分角色朗读可以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;重点让学生理解造成悲剧的原因;抓住反差(人物命运、人物性格等),准确理解人物行为和戏剧冲突。
有了遥相呼应的教学设想为教学反思做铺垫,我在教学中心里会更加踏实和从容,教学方法的运用会更灵活更适用。也可以借助教育案例、教育故事、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,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实践:
1、学生学到了什么——这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。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、收获多少。所以,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,而不是教材、教参、教学内容,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,课堂的45分钟才更为有效。
2、学生收获了没有——这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: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,是积极主动的,还是被动应付的?是全体参与的,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?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,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、能力形成等情况,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?思路是否清晰?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、熟练?能不能融会贯通、举一反三?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,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?
3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目标——学生获取知识、形成能力、培养感情,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,但是,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,疑难处相互讨论、师生互动,学生主动探究知识,同时形成能力,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。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
课后反思这一问题便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、有效实施。通过反思,肯定会发现传统的影子,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。要看到自己的发展,敢于肯定自己,但同时更要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、方法,认识其弊端,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。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,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,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、更富于成效。
4、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——这一问题是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认可的基础上的,是对自我水平和素质的提升。有时,教师通过再三思考而采用的教学方法,实施后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,自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,对课堂采用的方法会倍加珍惜。但是,教无定法,学无止境,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、教学效益的最大化。学生群体不同、教学背景各异,都可能制约教室选择教学方法。所以,我们要善于向自己质疑,要挑剔每个教学细节,要敢于否定自我。
善于比较是教学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径,一个有思想的教师,会认真揣摩同行的教学方法,借鉴名师、特级教师的教法。教师应该学会这一技巧,取长补短,为我所用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等平台,更新观念,挑战自我,努力实现有效教学。
总之,无论我们的教学反思中的内容如何设计和安排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,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更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对象,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和积累,更有助于学生日后应试能力的提高。
不断重视教学反思,不断完善教学反思,不断改进教学反思,不断让教学反思为我们的教学助力!
提到课堂反思,一开始总觉得有些抵制,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,对它还有很大的偏见!认为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质疑和挑战,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亵渎,对自己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羞辱-----只因为是“反思”!因此每次写反思都成为一种负担,如果不是要求备课环节的完整,是不大会重视反思的。教学反思的内容自然是言之无文,对教学基本上没有帮助。
直到有一次课上完之后,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对教学有很大的启发,尤其是一些重难点的突破上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!我把在课堂上让自己思路扩展,让学生兴趣大大激发的地方记录了下来,有时两个班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,达到的了不同的教学效果,更需要我记录下来。
我很赞同一些同行对教学反思的看法——“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、再思考,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,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,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。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。”
在我的教学过程中,我还有一个尝试——“教学设想”与“教学反思”的遥相呼应,我觉得这样的备课对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“教学设想”我一般是写在教案之前,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,对课文内容的思路的梳理,对教法的设计都包含在其中。
比如在《拿来主义》我把课文的思路先做了梳理和分析:破——闭关主义、送去主义;立——送去主义。送去主义的危害——“讨”,“讨”的结果——“抛来”和“抛给”,“抛给”的结果——“送来”;(此时)立——“拿来主义”;“拿来主义”的要旨——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;错误态度——孱头;昏蛋;废物;“拿来主义”的方法——占有,挑选,创新。
在教学反思中我这样总结:理清思路,点拨内容间的关联是理解全文的关键。联系当时发生的政治事件为剖析作者的思想奠定了基础。
写作背景的理解也放在教学设想中,先让教师自己吃透教材,让自己化身为作者,挖掘教材浅层和深层的含义,用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入文章之中,文章不再是作者一人表达观点,而是作者中有我,我讲解中不忘作者,尽可能让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。
在做了教学设计的准备之后,上课时就觉得异常轻松,课堂真正地掌控在我手中。
在《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》的教学设想中,我主要设计了“引言”部分和“扩展”部分。引言中我分析了辛弃疾的三重身份——仕金官员的后代;参加过农民起义军;他还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。这些其实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,因此它不可能受到重用,辛弃疾内心的愤懑之情不言自明了!“诗言志”之“志”
也已让学生了然于胸了!同时,在这首词中有一句“把栏杆拍遍”,其实是受到南北朝诗人鲍照《拟行路难 其六》中“对案不能食,拔剑击柱长叹息”,以及在鲍照之后李白的《行路难 其一》中有类似的“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击柱长叹息”等的影响。这两首诗的补充让学生开拓了视野,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诗词内容,更重要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在表达情感时有一些承继性,对日后古诗鉴赏积累了一些常识。
在教学反思中我做了如下思考:词人本是武人,武人的本色是文人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。辛弃疾“把栏杆拍遍”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遍,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。这是辛弃疾的痛苦、矛盾、愤懑之情的外化,更是喊出了一代代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最强音。
在《张衡传》的教学设想中,我先对文内容做了一个总述: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、科学、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,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,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,又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。然后针对本文的传记特点做了一点说明——评传,既记叙人物的事迹,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、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、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。特意做出注脚把本传记和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作比较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课文的体裁、文本特点、人物思想及对人类的贡献有了大致把握。接下来的学习就变得轻松了。
教学反思中我这样写到:
(1)有学生了解的张衡引入课文学习,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;
(2)讲课时设计的两个问题对解读文章很有帮助,如命题作文《张衡传》该如何布局行文;说明文《候风地动仪》应该用什么样的顺序介绍?(幻灯片中展示出候风地动仪的图片以作参考)
在《哈姆雷特》一课的教学反思中,我做了如下记录:理清人物关系(这是所有戏剧欣赏理应具备的前提);设计质量较高的问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,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;分角色朗读可以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;重点让学生理解造成悲剧的原因;抓住反差(人物命运、人物性格等),准确理解人物行为和戏剧冲突。
有了遥相呼应的教学设想为教学反思做铺垫,我在教学中心里会更加踏实和从容,教学方法的运用会更灵活更适用。也可以借助教育案例、教育故事、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,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实践:
1、学生学到了什么——这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。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、收获多少。所以,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,而不是教材、教参、教学内容,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,课堂的45分钟才更为有效。
2、学生收获了没有——这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: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,是积极主动的,还是被动应付的?是全体参与的,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?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,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、能力形成等情况,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?思路是否清晰?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、熟练?能不能融会贯通、举一反三?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,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?
3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目标——学生获取知识、形成能力、培养感情,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,但是,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,疑难处相互讨论、师生互动,学生主动探究知识,同时形成能力,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。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
课后反思这一问题便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、有效实施。通过反思,肯定会发现传统的影子,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。要看到自己的发展,敢于肯定自己,但同时更要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、方法,认识其弊端,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。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,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,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、更富于成效。
4、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——这一问题是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认可的基础上的,是对自我水平和素质的提升。有时,教师通过再三思考而采用的教学方法,实施后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,自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,对课堂采用的方法会倍加珍惜。但是,教无定法,学无止境,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、教学效益的最大化。学生群体不同、教学背景各异,都可能制约教室选择教学方法。所以,我们要善于向自己质疑,要挑剔每个教学细节,要敢于否定自我。
善于比较是教学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径,一个有思想的教师,会认真揣摩同行的教学方法,借鉴名师、特级教师的教法。教师应该学会这一技巧,取长补短,为我所用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等平台,更新观念,挑战自我,努力实现有效教学。
总之,无论我们的教学反思中的内容如何设计和安排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,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更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对象,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和积累,更有助于学生日后应试能力的提高。
不断重视教学反思,不断完善教学反思,不断改进教学反思,不断让教学反思为我们的教学助力!
上一篇:全体教师聆听王校长新学期工作计划
下一篇:习主席眼中“好老师”的四个要素